有多少亲子关系,败在了“暴力沟通”上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5-14 10:04 编辑亲子之间,暴力沟通的危害超出你的想象 某晚,我们都快睡觉了,儿子的同学小泽来了,我们觉得很奇怪,这么晚了还以为有什么事呢。一问,他说没事,就是来玩一会,结果一直待到10点多钟也没有走的意思。我也不好下逐客令。 后来,我在家长群里看到小泽爸爸发的信息正在找小泽,问哪位家长见了,我赶紧告诉他孩子在我家,又问小泽怎么回事,他才说跟妈妈吵架了。因单元考试没考好,妈妈就一个劲地说他,说急了他索性离家,在小区转了几十分钟,冻得受不了,这才跑到我家。很快,小泽爸妈来了。一见面,小泽妈用手指着小泽又是吵:“我就说你几句,你还敢离家出走?”一言不合,母子俩又吵嚷起来…… 亲子之间,暴力沟通的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了亲子关系的隔阂,致使沟通不畅。暴力沟通之下,孩子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隐忍不发,要么是叛逆反抗。这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关系决定关系。”就是说童年时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仅决定着亲子间的关系,还决定着孩子成年后与自己及周围世界的关系。 心理学家张琳琳曾经给一位叫CC的女孩做过心理辅导,因为她无法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不敢生小孩。CC说:“我不敢要孩子,我不愿意像我妈对我那样对我的孩子,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样教孩子,因为我好像就只会我妈的方式。” 原来,CC的母亲一直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她。调皮、顶嘴、成绩不好时会被打骂,即使做得好时也没有鼓励和肯定。由于父母关系不好,母亲脾气暴躁,经常拿她出气,以致她形成了讨好性型人格。 成年后的CC鼓起勇气问母亲、为什么小时候总打骂她。没想到母亲很诧异,她竟然对那些事没印象了。 亲子暴力沟通的伤害,是种“单方面的记忆伤害”,有时会蔓延到成年甚至终身难忘。就像CC的母亲一样,她对孩子的打骂可能过去就忘了,但CC一直无法释怀。暴力沟通、不只体现在语言暴力上 说到暴力沟通,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打骂。其实,日常亲子间的暴力沟通,不只体现在动作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其他较隐性的方面。 比如“表情暴力”。电视剧《少年派》里,妈妈王胜男对女儿林妙妙各种嫌弃的表情。林妙妙做的很多事,妈妈都看不上,常常嘴一撇,眼一斜,一副嫌弃的表情。妈妈的种种嫌弃,使母女关系特别紧张,俩人经常掐架。另外,还有父母生气时冷漠地不理孩子,也是一种暴力沟通。这些暴力方式,虽然不是那么明显,但还是对孩子有一定的“杀伤力”的。父母怎样跟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呢? 马歇乐·卢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沟通》中提到了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他举例,一位妈妈见到儿子把臭袜子扔得到处都是。她是怎么说呢?“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呢?”儿子乖巧地照做。 妈妈的话里,就包含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元素,仔细体会下就明白这种沟通方式的高明之处。孩子写作业,做过的题一错再错时,有的父母会气急败坏说:“你没脑子啊……”这就成了一种人身攻击。 孩子反复做错题,本是孩子粗心或马虎的行为。只需针对这件事,提醒孩子以后做题认真,而不是攻击孩子没脑子。诸如此类,当孩子犯下了错,父母批评的时候,要针对的是“那种事”,而不是针对“孩子的人身”进行语言攻击。 当我们批评孩子做错的某件事时,很容易随之联想到孩子以前犯的同类错误,然后就忍不住开始翻旧账,炮轰式数落个没完没了。 避免“联想式炮轰数落”,就事论事,说哪件事就是哪件事,不提旧账,不过度唠叨。作为父母,我们每天都少不了跟孩子说话。说有用的话,聊无聊的话;说好听的话,吼难听的话……这些话,决定着亲子关系的和谐度、亲密度。亲子沟通好,亲子关系更融洽;反之亦然,很多亲子关系,就是败在了不健康的“暴力沟通”上。甚至对孩子产生更深远的不良影响。 减少亲子暴力沟通,多用“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不止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爱的语言。------(摘自《某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