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如果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说:“希望孩子幸福。”培养幸福的孩子,需要家长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减少育儿焦虑。家长只有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和“同路人”,才能在和孩子的共同成长中收获快乐,并且让孩子为未来的幸福作好准备。零至三岁:依恋关系建立零至三岁是孩子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这种依恋不断积累直至12岁。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难过时,只有依恋对象的出现,幼儿都会感到安慰。婴儿期依恋的质量会影响成年后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生活中有不少人“一点就着”,脾气火暴,这往往源于他们一岁以内的心理和生活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尤其是没有构建起正确的依恋关系。此外,成年人内向、外向的性格特征,往往也源于幼儿时期家庭的养育方式。比如,家庭养育环境中,孩子耳边的声音比较多,在走出家门遇到陌生人时,就会表现得比较自然;如果孩子在家庭中主要面对单一的养育人,而且养育人也比较少言寡语,那孩子长大后遇到陌生人就会比较腼腆。三至六岁:性格形成期三至六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养成。这一时期,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注、等待、忍耐、吃苦耐劳等性格品质,这些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多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来教会孩子们大道理,还要做到“四个不”——不骂、不打、不跟哭闹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不要骂孩子,因为父母的责骂很容易给孩子留下不好的观念;不要打孩子,因为打孩子不利于形成公平的教育理念;不要说教,因为孩子在哭闹时无法与家人正常交流,家长的说教都变成了孩子耳中的噪音;不要离开,因为孩子哭闹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家长,从而满足自己,此时家长的耐心陪伴对孩子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青春期:人生规划期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当做大人来看待,让孩子拥有选择权。比如,这时候家长的语气要从小学时期的提出要求,转向幽默轻松地商量。其次,家长要把孩子当作成年人进行指导和探讨。比如,孩子进入初二后,家长就可以与孩子讨论未来的职业方向,至少提供给孩子五种未来的职业选择。同时,家长可以与青春期的孩子探讨男性和女性的话题。比如,母亲可以告诉孩女儿,父母当年是如何开始谈恋爱、步入婚姻的,父亲身上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等。人的一生除了工作,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情感越丰富的孩子才越幸福。(摘自“某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