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家长困在培训班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4-10 08:59 编辑儿子辍学后,叶琳开始强迫自己学习。困扰叶琳的,是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的问题。她曾想过把孩子送进...学校,但是因为担心患有哮喘病的儿子身体吃不消,她还是选择学习如何做好父母。 焦虑感时常支配着叶琳,在年轻父母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某研究中心发布的《亲子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提到,87%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79%的家长存在重度焦虑。 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和相关的书籍文章,是家长们消解焦虑的方法之一。叶琳最近报名参加的一个培训班,是某院心理学专家授课的亲子沟通训练营。课程运营团队预计,训练营每期的报告人数大约为500人,但实际报名人数远超于此。第一期就有1086人。 困扰父母们的问题各种各样。让一位2岁男孩的母亲感到焦虑的是,在离开孩子时,她不知道应该偷偷离开还是当面告别。刷牙这样日常的小事,也成了有些家长眼中的大事。一位家长担心上幼儿园的孩子刷牙不干净形成龋齿,长期自己给孩子刷,这成为她沉重的负担。她知道这样会造成孩子依赖性,但还是担心,她觉得连成年人都不能刷干净牙齿,小孩更不行。还有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容易变得歇斯底里。一个10岁女儿的母亲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发火,重复着以前她的母亲对她的教育模式。想到在成年之后好她和母亲没有任何亲密互动,这位妈妈感到担心。还有一位职业女性生育二孩后,没有长辈帮助,只能被迫在家带孩子,忙碌的时候遇上孩子不听话,她完全控制不住情绪,总是把连带着其他压力的负面情绪撒在孩子身上。 培训班里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最多。有的孩子叛逆,逐渐开始厌学,甚至长期辍学在家。其中有些学员的孩子已经被确诊为精神疾病,并开始治疗。这些家长不知道,面对被疾病的困扰、敏感脆弱的孩子该怎么办。有些父母在孩子精神出现问题之后,自己也开始接受心理咨询。 叶琳是在很长时间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只想解决问题,改变孩子,让他意识到不上学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而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她后悔没有问过孩子在学校里的真实情况,她猜测儿子是从初中住院开始放松学习的。孩子从小就有哮喘病,初中离开老家去某地上学之后越发严重。短短两年时间里,孩子在医院住过10多次,最长的时候需要待一个多月。长期离开学校的日子里,大家都对他的学业放心不下,孩子早期还会主动要求回到学校参加考试,但成绩还是从前几名逐渐下降,最后一次孩子成绩已经是倒数。到现在,叶琳依旧没有和儿子聊过离开学校的原因,她害怕再次激怒孩子。她把注意力放在家庭教育培训上,有时候孩子说饿了,她都会随口敷衍,让孩子自己解决。听课的手机被儿子气冲冲地摔在地上。最后,孩子又重新回到自己游戏世界。叶琳参加过很多次培训课程,但是最终也没有如愿让孩子回到学校。 周洋也是训练营的一员。她把《不管教的勇气》放在床头,睡前看,赶地铁的时候听音频版,书里告诉她作为家长尽量少参与孩子学习的事。这是她无法办到的事情。去年亲子关系最紧张的暑假,她害怕即将升入初二的儿子在中考中掉队,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给孩子预习了新学期的课本,不在家的时候,她用摄像头远程监控孩子的学习情况。 她毫不犹豫地在网络上买课,认真听完所有课程,赞同老师的观点,最后却没有产生效果。她还是和孩子时常爆发争吵和矛盾。她之前在职业中学任教,那时学生们会亲切地称呼她为妈妈。可周洋的儿子却抱怨她不像一个母亲,更像是一名老师。她发现自己对儿子总是带着要求和评价,她只想接纳一个一个听话的孩子,儿子成绩考差了,她甚至不想做饭。大多数时候,她认为自己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周洋将亲子沟通的一条条重点记在家里的白板上,反复提醒自己。她一边希望通过学习成长为一个能够给予爱的家长,同时,她还是对即将到来的寒假惴惴不安。 “很多家长只会关注到行为表象”,亲子沟通训练营的老师之一、某大学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医生...遇到的家长常常只看到孩子沉迷游戏、厌学、不愿交流,“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双方的沟通已经形成障碍,是需要调整的。”----------(摘自《某报》龚阿媛 文)
页:
[1]